打开/关闭菜单
打开/关闭外观设置菜单
打开/关闭个人菜单
未登录
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。

反射序数

来自Googology Wiki
Z留言 | 贡献2025年7月16日 (三) 19:32的版本

反射是一个非递归记号。它表示非递归序数,其特点是并不会表示其极限之下的所有序数。它具有深厚的集合论背景

数学定义

前排提醒:对数学定义不感冒或者看不懂的读者可以跳到后面

为了说明反射序数的性质,我们先要对一阶逻辑的结构进行更加细致的讨论。下面我们根据命题中无界量词的性质,给出公式的层次:

满足如下条件之一的集合论公式称为Δ0公式

  1. 它不包含无界量词
  2. 它形如φψ,φψ,¬φ,φψ,φψ,其中φ,ψΔ0公式
  3. 它形如(xy)φ(xy)φ,其中φΔ0公式

Δ0公式中的所有量词都是有界的。对于那些包含无界量词的公式,我们给出如下的递归定义:

Σn公式及Πn公式定义如下:

  1. Σ0公式及Π0公式为Δ0公式。
  2. 如果φΠn公式,则x1xmφΣn+1公式。
  3. 如果φΣn公式,则x1xmφΠn+1公式。

反射序数是具有某种特殊反射性质的序数。下面我们给出反射的定义:

L为可构造宇宙Lα在X上反射了公式φ,是说Lαφβ(Xα)Lβφ.

我们进一步给出如下定义:

Lα在X上反射了所有的Πn(Σn)公式,则称α是X上的Πn(Σn)序数。

特别的,若Lα在所有序数上反射了所有的Πn(Σn)公式,则称α是Πn(Σn)序数。

关于反射序数有如下的重要结论:

α是X上的Πn反射序数,等价于α是X上的Σn+1反射序数

也就是说,我们只需要研究集合上的Πn反射序数即可。进一步的有

α是X上的Π0反射序数,等价于α是X上的Π1反射序数,等价于α是X上的极限点。

在一些资料中,会出现Π0反射等价于全体序数的说法。这是错误的。事实上,如果我们想要写出全体序数,应该写出Ord

我们还有结论:α是X上的Π2反射序数,等价于α是X上的容许序数。

结构讲解

基本符号

onto

onto 是反射模式的核心。它的作用对象是一个集合,同时也输出一个集合。例如: Π1 onto全体序数,得到的是全体极限序数构成的集合;Π2 onto全体序数构成的集合,得到的是全体容许序数构成的集合。

方便起见,我们把Πn onto X简写为 n-X 。这里的 n 是自然数, X 是被操作的集合。特殊地,当 X 为全体序数,我们直接将它省略不写,此时的结果直接记为 n 。也就是说,在反射模式中, 1 可以用来表示Π1 onto全体序数的集合的结果,以此类推。

这里的∩指交集。没错,就是那个大家熟知的交集, AB表示同时属于集合 A 和集合 B 的元素。交集也是反射模式中的一种重要运算。同样是为了方便起见,我们将∩简写为空格。 ∩在反射式中的运算优先级与onto相同,并且从右向左计算。例如: 2 1-2表示Π2(Π1 onto Π2)的集合; 2-3 1-3 2-3表示Π2 onto (Π3(Π1 onto (Π3(Π2 onto Π3))))的集合。

min,2nd,3rd以及nth

反射模式研究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序数。因此,我们可以把这些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序,并用2nd X,3rd X,nth X来分别表示集合 X 中从小到大的第 2 、第 3 以及第 n 个元素。不过,对于 X 中的第 1 个元素,我们一般不叫它1st X,而是叫它min X 。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,也可以把这个min省略,直接用 X 来指代 X 中的第一个元素。在会引起歧义的场合,则用 (X) 来代表 min X 。不建议使用ωth之类的“第超限序数个”的表达。

aft

将序数从小到大排序,排在后面的就是更大的序数。因此, A aft B表示“集合 A 中大于序数 B 的元素”。将这一表达与min, 2nd, 3rd等结合起来,可以得到min A aft B(可直接简写为min A aft B)、 2nd A aft B等,分别表示“集合 A 中最小的大于序数 B 的元素”和“集合 A 中第二个大于序数 B 的元素”。

Π1反射

1- 的作用

Π1 onto 一个集合的效果,是取出这个集合中所有的极限点。所谓的极限点,就是前极限序数个元素的上确界。

现在我们可以来推导一下 1 ,也即Π1 onto全体序数的构成。

具体地,我们需要遍历全体极限序数α ,并找到前α个序数的上确界。

前ω个序数的上确界为ω,前ω×2个序数的上确界为ω×2 ……

事实上, 1 就等于全体极限序数的集合{ω,ω×2,,ω2,,ωω,Ω,}

类似地, 1 中的前ω个序数的上确界是sup{ω,ω×2,ω×3,}=ω2,1 中的前ω×2个序数的上确界是sup{ω,ω×2,,ω2,ω2+ω,}=ω2×2……因此,11={ω2,ω2×2,,ω3,,ωω,,Ω,},是ω2 的倍数的集合。

继续递推,还能得到

111={ω3,ω3×2,,ωω,,Ω,}

1111={ω4,ω4×2,,ωω,,Ω,}

……直到——

(1)ω

方便起见,我们把重复的 1- 合并合并。把重复的操作用括号括起来,上标表示重复次数。这样, 1-1-1 可以写作(1)3 , 1-1-1-1 可以写作(1)4 。对于这种有限次的 1- ,我们都可以递归地得到它代表的集合。

但,(1)ω呢?

我们首先需要定义(1)ω。较一般地,对于(1)α ,其中 α为极限序数的情况,我们只需要取交集,即定义 (1)α=β<α(1)β

自然地,我们可以推导出(1)ω={ωω,ωω×2,,ωω+1,,Ω,},即ωω的倍数的集合。

(1)α,就是ωα 的倍数的集合,min (1)α=ωα

(1)1,0

上标只能放序数的情形是简单的,一个“ωα的倍数”就直接解决了。如何让情形变得更有趣呢?我们可以借用veblen函数的不动点进位模式,在上标上引入多个数字,来表示不同层级的不动点。

我们定义(1)1,0={α|α=min (1)α}。根据上一节的结论,我们可以知道min (1)α=ωα。因此, (1)1,0是全体 ε序数的集合,即 {ε0,ε1,,εω,,ζ0,,Ω,}

可以继续对 (1)1,0进行 1- 的操作,得到的集合记为 (1)1,1(1)1,1应当是全体“下标为极限序数的ε 序数”的集合,即(1)1,1={εω,εω×2,,εω2,,ζ0,,Ω,}

更一般地,我们在上标上使用weak veblen函数,记 1(1)#,α(1)#,α+1。于是,我们还可以有 (1)1,2,(1)1,ω,(1)1,ε0, 。在上标遇到极限序数时,我们也仍取交集。

直到我们遇见了新的不动点。我们定义 (1)2,0={α|α=min (1)1,α}。借用veblen函数的模式,我们还能把定义推广到 (1)1,0,0等等并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。理论上,只要扩展足够强力,所有的递归序数都能像这样被表示出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本条目折叠不动点采用了veblen函数式的写法。事实上,是存在OCF式的写法的。读者可以参见条目Σ1稳定序数

Π2反射和容许序数

Π2onto任意集合的作用,暂时是难以说明的,所以我们先从Π2onto全体序数开始。这里不加证明地给出以下结论:Π2 反射作用于全体序数的集合,得到的是全体容许序数的集合。

所谓容许序数,可以大致地理解为无法通过比它小的序数进行递归运算得到的序数。所谓的“无法通过比它小的序数进行递归运算得到的序数”,换用另一个更直观的概念,就是“不存在长度小于它的、递归表达的基本列的序数”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找到了某个序数的一条长度小于它本身的基本列,就能立刻断言它不是容许序数。这为我们排除很多容许序数的备选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方案。

最小的容许序数是Church-Kleene序数,记为ω1CK,在这里我们把它写作Ω ——没错,就是在OCF中出现的那个。

紧接着,第二个容许序数是 ω2CK,在这里写作Ω2。它无法通过包括Ω 在内的比它小的序数通过递归运算得到,这意味着Ω2不是Ω×2,Ω2,εΩ+1,φ(Ω,1)之类的东西,而是远远在它们之上的存在。

再然后,还会有Ω3,Ω4,,Ωω+1,,ΩΩ+1,它们一同组成了容许序数的集合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上面一句话跳过了Ωω,ΩΩ,而单独列出了Ωω+1ΩΩ+1。这是因为 ΩωΩΩ 并非容许序数——这一点可以通过“找长度小于它本身的基本列”来实现。

更进一步地,OFP=ψI(0)存在一条长度为ω的基本列{Ω,ΩΩ,ΩΩΩ,},它也是非容许的。

事实上,对于大多数的Ωα,其中 α为极限序数, α的基本列总是会成为我们我们的突破口,让我们找到Ωα的一条长度小于自身的基本列。

顺便一提,对于所有的后继序数α,Ωα都毫无疑问是容许序数。

12,(1)1,02

1-2 ,即取出集合 2={Ω,Ω2,,Ωω+1,,ΩΩ+1,}中所有的极限点。

2 中的前ω 个序数的上确界是sup{Ω,Ω2,}=Ωω,所以 Ωω12

2 中的前 ω×2个序数的上确界是Ωω×2,所以Ωω×212……

如此一来, 1-2 就是“ Ωα,其中α为极限序数”的集合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样的序数大多数都是非容许的。这意味着 1-2 这个集合中的大部分元素甚至不属于 2 。我们对 2 这个集合进行了1onto 的操作,得到了一个性质更差的集合,这种事在反射里,是相当常见的。

接着是 1-1-2 。我们取集合 1-2 的极限点,可以得到“Ωα,其中α 为ω2的倍数”的集合。同样地,我们可以通过取交集得到(1)ω2,(1)ω22乃至 (1)Ω2。由于Ω=min2 ,所以(1)Ω2 又可以写作 (1)(2)2 。这里在上标上省略了min ,并且在外面加了一层括号用以和序数 2 区分。

于是我们来到了 (1)1,02。类似(1)1,0的定义,(1)1,02={α|α=(1)α2}。不难发现,(1)1,02的每一个元素α 都满足 α=Ωα ,因此,(1)1,02是全体 OFP的集合。{ψI(0),ψI(1),,ψI(Ω),,ψI(I),}.

(1)1,02 过后,同样也有(1)2,02,(1)1,0,02,。不过,不管 (1)a,b,c,2的上标的层级多深,只要它还是不动点的形式,它就是非容许的。

递归不可达序数

我们不妨思考一下,若一个极限序数α足以使得Ωα为容许序数的话,它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?

首先,α是容许序数;其次, α12 。即满足上述条件的α属于 2 和 1-2 的交集,记为 α212

根据ZFC公理体系,我们可以直接证明 2 和 1-2 的交集存在元素,我们将其命名为递归不可达序数。最小的递归不可达序数记作 I ,次小的是I2……就和 Ω,Ω2差不多。

总之,212={I,I2,,Iω+1,,II+1,,I(1,0),}。注意到这里也没有列出 IωIω 并非容许序数。

接下来,我们还可以对 2~1-2 进行若干次 1- ,例如1212={Iω,Iω×2,,II,,IFP,}。推导过程和 1-2 是一致的,注意 1-2~1-2 表示的实际上是 1onto(212)

(1)1,0212 自然是全体IFP,也就是满足 α=Iα的序数构成的集合。

容许点

对“容许点”的定义,即:

序数 Θ为函数f(α) 的容许点,等同于Θf(α)的不动点且为容许序数。

于是我们可以看到,Ω是函数f(α)=ωα 的容许点;I 是函数 f(α)=Ωα 的容许点。

更一般地,若函数f(α)的值域是集合 A ,那么f(α)的容许点组成的集合是21A

在更以后的地方,提到的某函数的“马洛点”“ K 点”等“ X 点”概念也都指代“某序数是 X 序数且是该函数的不动点”。

I(1,0) 等二元I函数

函数f(α)=Iα的容许点是什么呢?认为是 M 的读者可能受到了 IMK 经常被一同提起的影响。实际上,函数f(α)=Iα的最小的容许点仅仅是 I(1,0) 。受到《大数入门》的影响,部分读者会认为 I(1,0) 与IFP等同,实则并非如此。

根据前面提到的“若函数f(α)的值域是集合 A ,那么f(α)的容许点组成的集合是21A 。”的规则,不难知道,函数 f(α)=Iα的全体容许点的集合是21212

f(α)=Iα的次小的容许点是 I(1,1) 。这里,二元 I 的最后一位实质上相当于Ω或者 I 的下标。于是,(21)22=21212={I(1,0),I(1,1),,I(1,ω+1),}I(1,ω)同样是非容许的。

(1)1,021212是函数 f(α)=I(1,α)的不动点,记作I(1,a)FP 。最小的 I(1,a)FP 也并非 I(2,0) 。 I(2,0) 是函数 f(α)=I(1,α)的容许点。多元 I 函数的这种进位方式,称为容许点进位

……

像这样继续往前,自然会遇到 (21)ω2,我们期望它是{I(ω,0),I(ω,1),}。如果我们仍用定义(1)ω时的交集来定义它会怎么样呢?下面才会真正开始涉及真伪的争端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