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/关闭菜单
打开/关闭外观设置菜单
打开/关闭个人菜单
未登录
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。

皮亚诺公理体系

来自Googology Wiki
Tabelog留言 | 贡献2025年7月17日 (四) 09:42的版本 (创建页面,内容为“Peano 公理是定义自然数集合及其基本性质的一组公理。 === 定义 === 用数学语言(一阶逻辑与集合论)可形式化表述如下: 设 <math>N</math> 为一个集合,<math>0\in N</math> 为其一个特定元素,<math>s:N\rightarrow N</math>为一个函数(称为“后继函数”),满足以下五条公理: # <math>0\in N</math>(0 是自然数) # <math>\forall n\in N, s(n)\in N</math>(后继函数的封闭性)…”)
(差异) ←上一版本 | 最后版本 (差异) | 下一版本→ (差异)

Peano 公理是定义自然数集合及其基本性质的一组公理。

定义

用数学语言(一阶逻辑与集合论)可形式化表述如下:

N 为一个集合,0N 为其一个特定元素,s:NN为一个函数(称为“后继函数”),满足以下五条公理:

  1. 0N(0 是自然数)
  2. nN,s(n)N(后继函数的封闭性)
  3. nN,s(n)0(0 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)
  4. n,mN,s(n)=s(m)n=m(后继函数的单射性)
  5. PN,(0PnP(s(n)P))P=N(数学归纳公理)

历史

  • 1888 年,理查德·戴德金(Richard Dedekind)在论文《什么是数,什么应该是数?》(Was sind und was sollen die Zahlen?)中,通过“链”的概念(由基元素通过后继关系生成)结合归纳法,首次系统阐述自然数的连续性,为皮亚诺的工作奠定基础。[1]
  • 1889 年,朱塞佩·皮亚诺(Giuseppe Peano)在著作《算术原理:新方法阐述》(Arithmetices principia, nova methodo exposita)中,首次系统提出自然数的公理化定义,后继函数(successor function)成为其核心概念之一。[2][3]
  • 后续发展中,伯特兰·罗素与阿尔弗雷德·怀特海在《数学原理》(Principia Mathematica,1910-1913)中将其纳入类型论框架,试图将算术还原为逻辑。[4]

逻辑框架方面,皮亚诺原初的二阶逻辑归纳公理(量化所有性质)被弱化为一阶逻辑的公理模式(仅覆盖可定义性质),形成标准的一阶皮亚诺算术(PA),成为现代数学基础的核心系统。

参考文献

  1. Dedekind, R. (1888). Was sind und was sollen die Zahlen? Braunschweig: Vieweg.
  2. Peano, G. (1889). Arithmetices principia, nova methodo exposita. Torino: Bocca.
  3. Kleene, S. C. (1952). Introduction to Metamathematics. Van Nostrand.
  4. Russell, B., & Whitehead, A. N. (1910–1913). Principia mathematica (Vols. 1–3). 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