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/关闭搜索
搜索
打开/关闭菜单
223
68
64
2725
Googology Wiki
导航
首页
最近更改
随机页面
特殊页面
上传文件
打开/关闭外观设置菜单
通知
打开/关闭个人菜单
未登录
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。
user-interface-preferences
个人工具
创建账号
登录
查看“︁皮亚诺公理体系”︁的源代码
来自Googology Wiki
分享此页面
查看
阅读
查看源代码
查看历史
associated-pages
页面
讨论
更多操作
←
皮亚诺公理体系
因为以下原因,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:
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:
用户
、
评审员
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。
Peano 公理是定义自然数集合及其基本性质的一组公理。 === 定义 === 用数学语言(一阶逻辑与集合论)可形式化表述如下: 设 <math>N</math> 为一个集合,<math>0\in N</math> 为其一个特定元素,<math>s:N\rightarrow N</math>为一个函数(称为“后继函数”),满足以下五条公理: # <math>0\in N</math>(0 是自然数) # <math>\forall n\in N, s(n)\in N</math>(后继函数的封闭性) # <math>\forall n\in N,s(n)\neq0</math>(0 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) # <math>\forall n,m\in N,s(n)=s(m)\Rightarrow n=m</math>(后继函数的单射性) # <math>\forall P\subseteq N,(0\in P\land\forall n\in P(s(n)\in P))\Rightarrow P=N</math>(数学归纳公理) === 历史 === * 1888 年,理查德·戴德金(Richard Dedekind)在论文《什么是数,什么应该是数?》(Was sind und was sollen die Zahlen?)中,通过“链”的概念(由基元素通过后继关系生成)结合归纳法,首次系统阐述自然数的连续性,为皮亚诺的工作奠定基础。<ref>Dedekind, R. (1888). Was sind und was sollen die Zahlen? ''Braunschweig: Vieweg''.</ref> * 1889 年,朱塞佩·皮亚诺(Giuseppe Peano)在著作《算术原理:新方法阐述》(Arithmetices principia, nova methodo exposita)中,首次系统提出自然数的公理化定义,后继函数(successor function)成为其核心概念之一。<ref>Peano, G. (1889). Arithmetices principia, nova methodo exposita. ''Torino: Bocca''.</ref><ref>Kleene, S. C. (1952). Introduction to Metamathematics. ''Van Nostrand''.</ref> * 后续发展中,伯特兰·罗素与阿尔弗雷德·怀特海在《数学原理》(Principia Mathematica,1910-1913)中将其纳入类型论框架,试图将算术还原为逻辑。<ref>Russell, B., & Whitehead, A. N. (1910–1913). Principia mathematica (Vols. 1–3). ''Cambridge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''.</ref> 逻辑框架方面,皮亚诺原初的二阶逻辑归纳公理(量化所有性质)被弱化为一阶逻辑的公理模式(仅覆盖可定义性质),形成标准的一阶皮亚诺算术(PA),成为现代数学基础的核心系统。 === PA 公理体系 === PA 的公理分为两类:基础公理(定义自然数的基本结构)和算术公理(定义加法、乘法的运算规则)。 用一阶逻辑改写 Peano 公理: # <math>\exists!x(x=0)</math> # <math>\forall n\in N,\exists!m\in N(m=s(n))</math> # <math>\forall n(s(n)\neq0)</math> # <math>\forall n,m(s(n)=s(m)\Rightarrow n=m)</math> # <math>\forall\varphi(\varphi(0)\land\forall n(\varphi(n)\Rightarrow\varphi(s(n)))\Rightarrow\forall n\varphi(n))</math> 算术公理(加法和乘法): '''加法''' # <math>\forall n(n+0=n)</math> # <math>\forall n,m(n+s(m)=s(n+m))</math> '''乘法''' # <math>\forall n(n\times0=0)</math> # <math>\forall n,m(n\times s(m)=(n\times m)+n)</math> ==== 和皮亚诺公理的区别 ==== # 逻辑层次不同: #* Peano 公理:原始版本是二阶逻辑的,其数学归纳公理量化所有子集(如 <math>\forall P\subseteq N</math>)。 #* PA 公理体系:是一阶逻辑的,数学归纳公理被改写为无穷多条一阶公理的模式(即对每个一阶公式 <math>\varphi</math> 单独成立)。 # 内容扩展性不同: #* Peano 公理:仅定义自然数集合的存在性、后继关系和归纳原则,未涉及具体运算。 #* PA 公理体系:在自然数结构基础上,显式定义加法和乘法,并给出其递归规则和基本性质,支持算术运算的严格推导。 # 证明能力不同: #* Peano 公理:作为二阶理论,可唯一(同构意义下)刻画自然数集合,但无法在一阶逻辑中完全形式化。 #* PA 公理体系:作为一阶理论,可被形式化为计算机可验证的证明系统(如使用 Gödel 数编码),但受限于一阶逻辑的不完备性(如PA无法证明自身的相容性)。 === 参考文献 === <references /> [[分类:集合论相关]]
返回
皮亚诺公理体系
。
查看“︁皮亚诺公理体系”︁的源代码
来自Googology Wik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