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/关闭菜单
打开/关闭外观设置菜单
打开/关闭个人菜单
未登录
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。

序数超运算

来自Googology Wiki

序数超运算是对序数使用超运算的尝试。它虽然是最直观、新人最容易想到的模式,但已经被长期的googology实践所证明是低效、难以扩展的。

原定义

首先,我们仿照高德纳箭头在自然数上的定义和序数运算的定义,给出序数使用高德纳箭头的定义:

  1. α1β=αβ
  2. αc1=α
  3. αc+1(β+1)=αc(αc+1β)
  4. αcλ=sup{αcβ|β<λ}

其中α,β是任意序数,c是自然数,λ是非0极限序数。

这样一来,就有ω2(ω+1)=ωω2ω=sup{ωω2n|n<ω}=sup{ω2n|n<ω}=ω2ω.进一步,对任意βω,都有ω2β=ω2ω.再进一步,对任意的c2,βω,都有ωcβ=ω2ω.

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。

左结合法

第一种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左结合法。它借鉴了下箭头表示法,给出序数使用下箭头的定义:

  1. α1β=αβ
  2. αc1=α
  3. αc+1(β+1)=(αc+1β)α
  4. αcλ=sup{αcβ|β<λ}

其中α,β是任意序数,c是自然数,λ是非0极限序数。

于是有:

ω22=ωω

ω23=ωω2

ω2ω=ωωω

(ω2ω)22=ωωωω

ω33=ωωωωω

ω34=ωωωωωωω

ω3ω=ε0

(ω3ω)22=ε0ε0

(ω3ω)2ω=ε0ε0ω

(ω3ω)32=ε0ε0ε0

(ω3ω)33=ε0ε0ε0ε0ε0

ω43=ε1

ω44=ε2

ω4ω=εω

(ω4ω)3ω=εω+1

(ω4ω)42=εεω

(ω4ω)43=εεω2

ω53=εεωω

ω54=εεεωωω

ω5ω=ζ0

ω6ω=ζω

ω7ω=φ(3,0)

ω1+2nω=φ(n,0)

把下箭头用到序数上,其极限为φ(ω,0),也符合箭头运算的强度。

但是,左结合的下箭头行为和高德纳箭头差异还是不小,而且两个箭头对应一个φ(n,0)还是不太符合我们的预期。

攀爬法

第二种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攀爬法。攀爬法提供了一种更强的推广。我们知道,ε1的基本列是{ωε0+1,ωωε0+1,ωωωε0+1,},我们可以将其表示为{ωωω+1,ωωω+1,ωωω+1,}.在这里我们把ω的指数塔固定在ω。在这样的基本列中,+1像在指数塔攀爬一样,攀爬法也因此而得名。在基本列的尽头,+1攀爬到了指数塔的顶端,与原来在顶端的1相加变为2。因此我们得到ε1=ωω2ω+1layers.进一步的,按照攀爬法我们有εω=ωωωω+1layers,我们将其记为ω(ω+1)=εω.

进一步有:

ω(ω+2)=εωω

ω(ω×2)=εε0

ω(ω2)=ζ0

ω(ω3)=η0

ω(ωω)=φ(ω,0)

ωωω=φ(φ(1,0),0)

ω34=φ(φ(φ(1,0),0),0)

ω3ω=φ(1,0,0)

ω3(ω+1)=φ(1,0,1)

ω3(ω2)=φ(1,1,0)

ω3ω3ω=φ(1,φ(1,0,0),0)

ω44=φ(1,φ(1,φ(1,0,0),0),0)

ω4ω=φ(2,0,0)

ω5ω=φ(3,0,0)

ωωω=φ(ω,0,0)

由此我们得到了攀爬法序数超运算的极限是φ(ω,0,0).

但是现在已经证明了,攀爬法是非良序的。因此这一做法得到的推广是不可靠的。

+1法

第三中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是+1法。

它基于一种特别朴素的想法,即:如果ωcα=α,则修改其值为ωc(α+1).显然,这一改变真正起到效果的是指数上的变化。关于+1法序数超运算,我们有:

ω(ω+1)=ωε0+1

ω(ω+2)=ωωε0+1

ω(ω×2)=ε1

ω(ω×3)=ε2

ω(ω2)=εω

ωωω=εε0

ω3ω=ζ0

ω3(ω+1)=εζ0+1

ω3(ω×2)=ζ1

ω3ω3ω=ζζ0

ω4ω=η0

ω5ω=φ(4,0)

ωωω=φ(ω,0)

于是我们得到其极限为φ(ω,0)。它的优点是它和φ函数行为完全一致。但缺点也是这个。这导致了ω(ω+1)=(ωω)×ω这种奇异的结果,某种意义上丢失了超运算自己的特性。因此可以说,+1法序数超运算被φ函数上位替代了。

总结

到目前为止,序数超运算不是不良定义,就是不理想的。我们不建议在任何地方使用高于ε0的序数超运算和更高级别的运算。如果要使用,必须仅仅将它作为形式上的符号,并且明确地说明其具体含义。事实上,我们完全可以使用Veblen 函数这样的更加强大且清晰的序数记号来替代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