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/关闭菜单
打开/关闭外观设置菜单
打开/关闭个人菜单
未登录
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。

Mountain Notation:修订间差异

来自Googology Wiki
Zhy137036留言 | 贡献
无编辑摘要
Tabelog留言 | 贡献
Tabelog移动页面Moumtain NotationMountain Notation,不留重定向
(没有差异)

2025年8月17日 (日) 10:02的版本

前定义

山脉系列的矩阵由列组成,它可以表示为 A1A2An1An 的形式,其中 Ai 为各列,n 是非负整数。把所有列从左到右列出来,列标大为右,最左列的列标是 1。

列由元素组成,它可以表示为 a1a2an1an 的形式,其中 ai 为各元素,n 是非负整数。把所有元素从下到上列出来,行标大为上,每一列还额外存在一个元素,位于最下端的行标 0 处。

元素由两部分构成:值、分隔符。值是正整数,代表该元素向左下伸出的左腿要跨越到第几列(左腿元素的行标则小于本元素,且左腿元素是满足条件的所有元素之中的最上者)。分隔符代表元素与它下方一格元素的行标差,这个行标差总是 ω 的次方,于是该次方数称作本元素的维度(其实维度、分隔符也就是一个意思)。元素的写法是先写分隔符,再写值。至于分隔符的具体表达,则与具体的记号有关。

为了可计算地表达行标,它需要一个记号。(每一列最下端元素的)行标 0 用表达。如果一个元素 a 的行标是 A,它上方一格元素 b 的分隔符是 B,那么 b 的行标则是 A+B。此处的“+”是“行标加”运算,其定义如下:

[A1A2An]+B=[A1A2AjB]j=max({in|AiB}{0})

行标的大小比较方式为以分隔符为单位,按字典序比较。至于分隔符的大小关系,则与具体的记号有关。

山脉系列记号同样沿用了山脉图中的一些概念。

  • 父元:从一个元素 a 出发,先沿右腿向上一格,再沿左腿向左下一步,就到达 a 的父元。
  • 祖先:“父元”关系的传递闭包。此处祖先不含自身。
  • 后代:如果 a 是 b 的祖先,那么 b 是 a 的后代。
  • 右上角:最右列中最上端的元素。
  • 根元素与具体的记号有关。
  • 根元素所在的列是根列,但根列元素并非其字面含义。
  • 根列元素指的是根元素及其下方所有元素。注意:不含根元素上方的元素!
  • 参考元素与具体的记号有关。但一般而言,一个根列元素会对应一个或更多个参考元素。
  • 复制部分是根列以右(不含)、最右列以左(含)的部分。其宽度称为复制宽度。
  • magma 元素:任何一个根列元素 a 都对应一个或更多个 magma 元素。a 对应的 magma 元素是(在复制部分中)a 的同行后代。这样的对应可以用到所有根列元素上。把这些 magma 元素都收集起来,就是所有的 magma 元素了。
  • 减一操作:在 Y 系列记号中就是简单的把原序列最右元素减去 1,但在山脉系列记号则稍显复杂,而且与具体的记号有关。

定义

ωMN

ω 山脉记号(ωMN)是将 ω-Y 的山脉图显式写出,并作些简化得到的记号。

定义分隔符:分隔符是多重逗号(连续写正整数个逗号),分隔符的大小关系就是逗号数量的大小关系。

ωMN 的简单规则如下:

  1. 零规则:[n]=n
  2. 后继规则:A1A2AX()[n]=A1A2AX[n2]

其主流表达式为:f(n)=()(,,,,1n)[n]。由主流表达式展开简单规则所得的矩阵都是标准表达式。

如果一个表达式不能按简单规则处理,就执行一次展开,此时就需要定义根元素、参考元素、减一操作之类的概念。

  • 定义根元素:从右上角出发,沿左腿向左下一步,就到达根元素。
  • 定义顶元素:除了第 0 行元素以外,其它根列元素都是顶元素。此外,右上角也是顶元素。于是顶元素、根列元素数量相等。二者都从下到上排列,于是形成一一对应。
  • 定义参考元素:每一对(根列元素, 顶元素)都对应一个或更多个参考元素。最右列之中,行标(大于等于根列元素行标)且(小于顶元素行标)的那些元素,就是这个配对对应的(也可以说:根列元素对应的)参考元素。

定义减一操作:按下列步骤修改矩阵。

  1. 设右上角的分隔符是 k 重逗号。右上角沿左腿向左下走一步,到达行标 A;右上角沿右腿向下一格,到达行标 B。
  2. 如果 k = 1,则删掉右上角,然后跳到第 4 步。如果 k > 1,继续第 3 步。
  3. 如果 A + (k − 1 重逗号 ) ≤ B,则删掉右上角,否则把右上角的分隔符从 k 重逗号改为 k − 1 重逗号。
  4. 把根元素上方的元素(不含根元素)都复制到最右列上方。

展开流程如下:

首先确定右上角、根列元素、顶元素。然后做减一操作。然后确定复制部分、复制宽度、magma 元素。对于矩阵 [n],接下来要做 n 轮延伸,每一轮延伸都有编号:1, 2, . . . , n。

每一轮延伸的步骤如下:

先确定参考元素(注意,此时的矩阵可能已经做了若干延伸,而不再是原来的矩阵或者减一之后的矩阵)。然后,从左到右逐列地把复制部分的元素(称为源元素)复制到右边的新增列中(目标元素)。对于每一个“源元素列”的复制,从下到上应对那些元素。第 0 行的元素需要应对,但它不会作为源元素。最上端的元素不需应对,但它会作为源元素。

非 magma 元素 a。从 a 沿右腿向上一格,到达的元素 x 是待复制的源元素。它只能复制成一个目标元素。此类复制,目标元素的分隔符与 x 相同。如果 x 的值小于根列的列标,那么目标元素的值与 x 相同。如果 x 的值大于等于根列的列标,那么目标元素的值等于 x 的值加上 w · m,其中是 w 复制宽度,m 是延伸的编号。

magma 元素 a。从 a 沿右腿向上一格,到达的元素 x 是待复制的源元素。它可能复制成一个或更多个目标元素。找到 a 所在行的根列元素,然后找到这个根列元素对应的参考元素。每个参考元素将得出一个目标元素。此类复制,目标元素的值等于 x 的值加上 w · m,其中是 w 复制宽度,m 是延伸的编号。对于不是最上端的参考元素,沿右腿向上一格,到达一个元素,其分隔符为 K。于是目标元素的分隔符是 K。对于最上端的参考元素,目标元素的分隔符与 x 相同。

TωMN

超限 ωMN(Transfinite ω Mountain Notation, TωMN)是 ωMN 的简单扩展,它有 Ω 行的结构。TωMN 之于 ωMN,就好比 Ω 行 BMS 之于 BMS,它应该说算是一种比较弱的扩展。

定义分隔符:分隔符是非空矩阵。分隔符 ()()()()n 也可以简写为 n 重逗号。

元素的大小比较:两元素相比,先比其值,如果值不等,则得出结果;如果值相等,再比分隔符,分隔符的比较结果就是元素的比较结果。

列的大小比较:以元素为单位,按字典序比较。

矩阵的大小比较(也就是分隔符的大小比较):以列为单位,按字典序比较。

其简单规则如下:

  1. 零规则:[n]=n
  2. 后继规则:A1A2AX()[n]=A1A2AX[n2]
  3. 极限维度规则:如果右上角的分隔符是” 最右列不是 ( )” 的矩阵,那么展开此分隔符。

主流表达式:f(n)=An[n],其中 A0=(),Ai+1=()(Ai1)

如果一个表达式不能按简单规则处理,就执行一次展开。此时就需要定义根元素、参考元素、减一操作之类的概念了。根元素、参考元素的定义与 ωMN 相同。

定义减一操作:按下列步骤修改矩阵。

  1. 设右上角的分隔符是 M1M2MX()。右上角沿左腿向左下走一步,到达行标 A;右上角沿右腿向下一格,到达行标 B 。
  2. 如果 X = 0 ,则删掉右上角,然后跳到第 4 步。如果 X > 0 ,继续第 3 步。
  3. 如果 A+M1M2MXB,则删掉右上角,否则把右上角的分隔符从 M1M2MX 改为 M1M2MX
  4. 把根元素上方的元素(不含根元素)都复制到最右列上方。

其展开流程与 ωMN 完全相同。

MωMN

变异 ωMN(Mutant ω mountain notation,MωMN)是 ωMN 的改版,增加了一点急模式的特质,但更类似于 mutant matrix,而不像 hyper matrix、sudden matrix 那样整块地比较矩阵大小。

MωMN 的分隔符、简单规则都与 ωMN 相同。

如果一个表达式不能按简单规则处理,就执行一次展开。此时就需要定义根元素、参考元素、减一操作之类的概念了。

  • 按下列流程确定根元素:从右上角出发。设右上角的分隔符是 k 重逗号。如果 k = 1,那么沿左腿向左下走一步。到达的元素就是根元素。如果 k > 1,则继续后续的步骤。沿左腿向左下走一步。如果当前元素在第 0 行,则令 i = 0,否则设当前元素的分隔符是 i 重逗号。如果 i ≥ k,则回到步骤 3。否则,当前元素就是根元素。
  • 定义参考元素:对于不是根元素的根列元素 a,从 a 沿右腿向上一格,到达根列元素 b。最右列之中,行标(大于等于 a 行标)且(小于 b 行标)的那些元素,就是 a 对应的参考元素。根元素对应的参考元素,是最右列之中,行标(大于等于根元素行标)且(小于等于“从右上角沿右腿向下一格到达的元素”的行标)的那些元素。

减一操作的定义与 ωMN 相同。

其展开流程如下:

对于矩阵 [n],接下来要做 n 轮延伸。每一轮延伸都有编号:1, 2, . . . , n。最后去掉最右列,才完成整个展开流程。

每一轮延伸的步骤如下:首先确定右上角、根列元素、复制部分、复制宽度、magma 元素。然后做减一操作。然后确定参考元素。然后,从左到右逐列地把复制部分的元素(称为源元素)复制到右边的新增列中(目标元素)。每一列的处理过程,与 ωMN 相同。

MTωMN

既然有 MωMN 、有 TωMN ,那么接下来,mutant transfinite ω mountain notation(MTωMN ),就融入了"mutant"与"transfinite"两种特质。实质上它是在 TωMN 的基础上,改用 mutant 的方法来找根元素。MTωMN 的分隔符、简单规则都与 TωMN 相同。

如果一个表达式不能按简单规则处理,就执行一次展开。此时就需要定义根元素、减一操作之类的概念了。根元素的定义与 MωMN 完全相同。减一操作的定义与 TωMN 完全相同。展开流程与 MωMN 完全相同。

与 Y 系列记号的区别

Y 系列记号的表达式是个正整数序列,每个元素都压缩了许多信息,不能立即辨认,需要画出山脉图才可以看到其结构。山脉图分为行、列,列标与行标的二元组可以定位山脉图中的一个元素。列标是正整数,每一列对应原来序列的一个元素。行标则是序数,理想中 α-Y 山脉图的行标是小于 ω1+α 的序数。相比之下,山脉系列记号则显式地表达山脉图,而无需像 Y 系列记号那样需要解压、压缩。山脉系列记号的表达式是 矩阵[n],此 n 也就是展开时的基本列项数。

相比于 Y 系列记号而言,山脉系列记号具有如下的优点:

  1. 显式地表达山脉图,无需解压(画山脉图)、压缩(从山脉图还原为正整数序列)就可看出结构。
  2. 表达式可以更加自由(不受解压、压缩的限制),从而可以简化。尽管与 Y 同样有许多非标准表达。
  3. 可以规避压扁现象——山脉记号中特定行标的元素总可以存在。这是第二点优势的延伸。
  4. 可以规避 Y 系列作超限简单扩展时“极限序数行标的 1 与极限序数值不匹配”的问题。

但同时它有如下的不足:

  1. 表达式比较长,不如 Y 系列简短。
  2. 难以提取,而 Y 系列却可以简单地提取任何可以形成正整数序列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