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ke Fake Fake Zeta:修订间差异
更多操作
Guogaoloogy(留言 | 贡献) 无编辑摘要 |
小无编辑摘要 |
||
(未显示6个用户的26个中间版本) | |||
第1行: | 第1行: | ||
Fake | '''Fake Fake Fake Z(FFFZ)''',是由 yahtzee 于 2022 年提出,后续由国内的大数研究者夏夜星空完善的'''前沿记号'''。 | ||
== 定义 == | |||
'''注意:FFFZ 的定义尚未完全确定,且有较为频繁的更改(大部分是修改一些小问题,比如简化、修错别字)。这里叙述最新一版(2025.7.26)的定义。''' | |||
'''注意:部分概念的定义被修改为了等价版本。这些修改与原始文本之间是逻辑意义上的等价。''' | |||
=== 主体规则 === | |||
FFFZ的合法表达式形如<math>\psi_Z[\#](n)</math>,极限基本列为<math>\{\psi_Z(0),\psi_Z(\psi_Z(0)),\psi_Z(\psi_Z(\psi_Z(0))),\cdots\}</math>。 | |||
<math>( | # <math>\psi_Z(0)[s]=1</math> | ||
# <math>\psi_Z[\#](n+1)[s]=\psi_Z[\#](n)\times{s}</math> | |||
# 如果<math>[\#,m,n]</math>存在,<math>\psi_Z[\#,m](n)[s]=f^s(n)</math>,其中<math>f(x)=\psi_Z[\#,m,n](x)</math> | |||
# 如果<math>[\#,m,n]</math>不存在,<math>\psi_Z[\#,m](n)[s]=\psi_Z[\#,m](n[t+s])</math>。其中<math>t</math>定义如下: | |||
* 如果<math>m\geq{n}</math>,那么<math>t=0</math>。 | |||
* 如果<math>m<n</math>,那么<math>t</math>是满足<math>n[t]\geq{m}</math>的最小非负整数。 | |||
=== 化简规则 === | |||
* <math>\psi_Z[\#,m](n)=\psi_Z[\#](n)</math>,<math>m>n</math> | |||
* <math>\psi_Z[](n)=\psi_Z(n)</math> | |||
<math> | 为了判定<math>[\#]</math>的存在性,定义以下概念: | ||
=== 名称解释 === | |||
对于序列<math>\#=\alpha_1,\alpha_2,\cdots,\alpha_m</math>,记它的末项为<math>Endseq(\#)=\alpha_m</math>。 | |||
<math> | 对于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写出它的Cantor范式<math>\sum_{k=1}^{n} \omega^{\alpha_k}</math>。称<math>\omega^{\alpha_n}</math>为<math>\alpha</math>的末项。 | ||
如果<math>\alpha</math>等于它的末项,称<math>\alpha</math>为'''简单序数''',否则为'''复合序数'''。 | |||
<math> | 对于非零简单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它形如<math>\alpha=\psi_Z[\#](n)</math>: | ||
# 如果<math>n</math>是后继序数,称<math>\alpha</math>是<math>+</math>型极限,或0级极限,等级为0。 | |||
# 如果<math>[\#,n]</math>不存在,称<math>\alpha</math>是<math>\omega</math>型极限,或1级极限,等级为1。 | |||
# 如果<math>[\#,n]</math>存在,称<math>\alpha</math>是<math>\varepsilon</math>型极限,或2级极限,等级为2。 | |||
对于两个非零简单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和<math>\beta</math>: | |||
# 如果<math>\alpha</math>的等级大于<math>\beta</math>的等级,称<math>\alpha</math>比<math>\beta</math>高等。 | |||
# 如果<math>\alpha</math>的等级等于<math>\beta</math>的等级,称<math>\alpha</math>和<math>\beta</math>同等。 | |||
# 如果<math>\alpha</math>的等级小于<math>\beta</math>的等级,称<math>\alpha</math>比<math>\beta</math>低等。 | |||
<math> | 对于非零简单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它形如<math>\alpha=\psi_Z[\#,m](n)</math>: | ||
# 如果<math>[\#,m,n]</math>不存在,则<math>\alpha</math>的根为<math>n</math>。 | |||
# 如果<math>[\#,m,n]</math>存在,则<math>\alpha</math>的根为<math>m</math>。 | |||
<math> | 对于非零简单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它形如<math>\alpha=\psi_Z(n)</math>,则它的根为<math>n</math>。 | ||
对于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: | |||
# 如果它是复合序数,它形如<math>\sum_{k=1}^{n} \omega^{\alpha_k}</math>,则每个<math>\omega^{\alpha_k}</math>被它直接包含。 | |||
# 如果它是非零简单序数,它形如<math>\psi_Z[\alpha_1,\alpha_2,\cdots,\alpha_m](n)</math>,则每个<math>\alpha_k</math>均被它直接包含,<math>n</math>也被它直接包含。 | |||
#如果它是0,没有任何序数被它直接包含。 | |||
<math>\alpha</math>直接包含<math>\beta</math>,记为<math>dInc(\beta,\alpha)</math>。 | |||
接下来是几个较为复杂的定义。 | |||
==== 末项,核与层数 ==== | |||
对于非零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和简单序数<math>s</math>,<math>\alpha</math>关于<math>s</math>的末项是以下两个序数<math>u</math>中较大者: | |||
* <math>u</math>是满足“<math>u<s</math>,且存在序数<math>v</math>使<math>v+u=\alpha</math>”的最大序数。 | |||
* <math>u</math>是满足“<math>u</math>是简单序数且存在序数<math>w</math>,使得<math>\alpha=u\times{w}</math>”的最大序数。 | |||
* 如果上述两个规则中某条规则没有任何序数<math>u</math>能够满足,那么忽视那条规则。 | |||
<math>\alpha</math>关于<math>s</math>的末项记为<math>End(\alpha,s)</math>。特别地,<math>\alpha</math>关于<math>0</math>的末项与上文定义的末项等价,记为<math>End(\alpha)</math>。 | |||
对于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序数<math>s</math>,不小于-1的整数<math>k</math>,<math>\alpha</math>关于<math>s</math>的<math>k</math>层核,记为<math>Ker(\alpha,s,k)</math>,定义如下: | |||
* <math>Ker(\alpha,s,-1)=\alpha</math> | |||
* <math>Ker(0,s,k)=0</math> | |||
以下假设<math>\alpha</math>非零,<math>k</math>是非负整数: | |||
* <math>Ker(\alpha,s,k)=Ker(End(\alpha),End(s),k)</math> | |||
以下假设<math>\alpha</math>和<math>s</math>都是非零简单序数,<math>k</math>是非负整数,<math>\alpha</math>形如<math>\psi_Z[\alpha_1,\alpha_2,\cdots,\alpha_m](n)</math>: | |||
* <math>Ker(\alpha,s,0)=\psi_Z[End(\alpha_1,s),End(\alpha_2,s),\cdots,End(\alpha_m,s)](End(n,s))</math> | |||
* <math>Ker(\alpha,s,k+1)=Ker(\psi_Z[Ker(\alpha_1,s,k),Ker(\alpha_2,s,k),\cdots,Ker(\alpha_m,s,k)](Ker(n,s,k)),s,0)</math> | |||
对于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其层数是一个非负整数,记为<math>Lev(\alpha)</math>,定义如下: | |||
* <math>Lev(0)=0</math> | |||
* <math>Lev(\alpha)=max\{Lev(\beta)\mid{dInc(\beta,\alpha)}\}+1</math> | |||
层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“ψZ嵌套的次数” | |||
对于非零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序数<math>s</math>,<math>\alpha</math>关于<math>s</math>的核记为<math>Ker(\alpha,s)</math>,它定义为<math>Ker(\alpha,s)=Ker(\alpha,s,Lev(\alpha))</math>。 | |||
特别地,<math>\alpha</math>的核记为<math>Ker(\alpha)</math>,它定义为<math>Ker(\alpha)=Ker(\alpha,0,Lev(\alpha))</math>。 | |||
=== 双元兼容 === | |||
对于序数<math>\alpha=\psi_Z[\#](n)</math>和<math>\beta=\psi_Z[\&](m)</math>,依次进行以下判定: | |||
# 如果<math>\alpha>\beta</math>,则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。 | |||
# 如果<math>\alpha</math>和<math>\beta</math>中至少有一个复合序数,则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当且仅当<math>[End(\alpha),End(\beta)]</math>存在。 | |||
# 如果<math>\alpha=0</math>,则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不存在。 | |||
# 当<math>\#=\&</math>时,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当且仅当<math>[n,m]</math>存在;否则,如果存在序列<math>\%</math>使得<math>End(Endseq(\%))</math>与<math>End(Endseq(\#))</math>,<math>End(Endseq(\&))</math>之一相等,且存在序数<math>x</math>和序数<math>y</math>使得<math>\alpha=\psi_Z[\%](x)</math>且<math>\beta=\psi_Z[\%](y)</math>,则若<math>[x,y]</math>存在那么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 | |||
# 如果<math>\beta\geq\psi_Z[\alpha](\alpha)</math>,则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当且仅当<math>[\alpha,\beta</math>的根<math>]</math>存在;否则,如果存在简单序数<math>s</math>和不小于-1的整数<math>k</math>,使得<math>Ker(\beta,s,k)\geq\psi_Z[Ker(\alpha,s,k)](Ker(\alpha,s,k))</math>且不存在非零序数<math>x</math>和序列<math>\%</math>使得<math>Ker(\beta,s,k)=\psi_Z[Ker(\alpha,s,k)\times\omega,\%](Ker(\alpha,s,k)\times{x})</math>,则当<math>[\alpha,\beta</math>的根<math>]</math>存在时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 | |||
# 如果存在两个序数<math>A</math>,<math>B</math>,<math>Ker(A)=Ker(\alpha)</math>,<math>Ker(B)=Ker(\beta)</math>,<math>A</math>属于<math>B</math>基本列,且<math>\alpha</math>比<math>\beta</math>高等,则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 | |||
# 如果通过上述规则均无法说明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,则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不存在 | |||
=== 多元兼容 === | |||
对于序列<math>\#=\alpha_1,\alpha_2,\cdots,\alpha_m</math>,如果任取满足<math>k>j</math>的<math>\alpha=\alpha_j</math>,<math>\beta=\alpha_k</math>都有'''以下两个条件至少成立一个''',则<math>[\#]</math>存在。 | |||
条件I:以下两个条件至少成立一个: | |||
# <math>[\alpha,\beta]</math>存在 | |||
# <math>k<m</math>且存在满足<math>k>l</math>的<math>\gamma=\alpha_l</math>,使得<math>[\gamma,\beta]</math>不存在 | |||
条件II:对于任何满足<math>k<l</math>的<math>\gamma=\alpha_l</math>,存在简单序数<math>s</math>,不小于-1的整数<math>n</math>,使得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成立: | |||
# <math>[\beta,\gamma]</math>存在,且<math>Ker(\alpha,s,n)>Ker(\beta,s,n)</math> | |||
# | |||
''(好吧还没写完(因为看不懂)。除了这条规则(平移转移),特殊规则以及各种优先级,还要补不少定义域限制,比如“m为序数或空”之类)'' | |||
== 直观解释 == | |||
FFFZ的前几条规则是 | |||
# <math>\psi_Z(0)[s]=1</math> | |||
# <math>\psi_Z[\#](n+1)[s]=\psi_Z[\#](n)\times{s}</math> | |||
类似于BOCF的规则。为了提升强度,我们需要引入“兼容”的概念。 | |||
“兼容”就是中括号里的东西(有时也叫“伪链”,伪即Fake),通过类似于“挡刀”的方式提升强度。举个例子:对<math>\psi_Z(n)</math>取极限,得到的并不是<math>\psi_Z(\omega)</math>,而是<math>\psi_Z[\omega](\omega)</math>,中括号内出现了挡刀的<math>\omega</math>。只有达到<math>\alpha\to\psi_Z[\omega](\alpha)</math>的第一个不动点时,才能得到<math>\psi_Z(\omega)</math>。 | |||
当然,我们并不局限于只把一个序数放进兼容里。兼容里可以有多个序数,举个例子:对<math>\psi_Z[\omega^2](\omega^2+n)</math>取极限,得到的并不是<math>\psi_Z[\omega^2](\omega^2+\omega)</math>,而是<math>\psi_Z[\omega^2,\omega^2+\omega](\omega^2+\omega)</math>。 | |||
从提升强度的角度考虑,我们当然希望设计一套规则,允许更多的兼容,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强度。但是,这样的规则并不是总是可行——考虑这样的规则:“任意一系列极限序数可以兼容”,那么我们有 | |||
<math>\psi_Z(\omega)\to\psi_Z[\omega](\psi_Z[\omega](\omega))\to\psi_Z[\omega](\psi_Z[\omega](2))\to\psi_Z[\omega](\omega\times{2})\to\psi_Z[\omega,\omega\times{2}](\psi_Z[\omega,\omega\times{2}](\omega\times{2}))\to\psi_Z[\omega,\omega\times{2}](\omega\times{3})\to\cdots</math> | |||
无穷降链。 | |||
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,<math>[\omega,\omega\times{2},\omega\times{3},\cdots]</math>这些序数可以无限地兼容下去,形成'''无限兼容链'''。所以,我们希望的规则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: | |||
1. 允许兼容存在,以提升强度。 | |||
2. 不允许某些兼容存在,以避免无限兼容链。 | |||
由于实际分析和构造的需要,我们还有第三个条件: | |||
3. 允许某些关键节点的特殊兼容存在。 | |||
基于上述的理念,作者给出了上文提到的那一系列规则。 | |||
''(未完待续。主要是补充一些概念的直观理解,比如“末项”之类的)'' | |||
== 一些展开 == | |||
(1)<math>\psi_Z(\omega)[2]</math> | |||
注意到<math>[ ,\omega]</math>等价于<math>[\omega]</math>,存在,故原式=<math>\psi_Z[\omega](\psi_Z[\omega](\omega))</math>. 这印证了前文里伪链存在的必要. | |||
(2)<math>\psi_Z[\omega](\omega\times 2)</math>[2] | |||
让我们检验一下<math>[\omega,\omega\times 2]</math>是否存在. | |||
<math>\omega</math>的末项为<math>\omega</math>,<math>\omega\times 2</math>的末项为<math>\omega</math>. 化简完后为<math>[\omega,\omega]</math>. | |||
第一条:<math>\omega\leq\omega</math>,不行 | |||
第二条:<math>\omega</math>为简单序数,不行 | |||
第三条:<math>\omega\neq0</math>,不行 | |||
第四条:[n,m]=[1,1],这是什么? | |||
第五条:<math>\omega<\psi_Z[\omega](\omega)</math>,后面的第一个条件不成立,还不行 | |||
第六条:<math>\omega | |||
\omega</math>同等,仍然不行 | |||
故<math>[\omega,\omega\times 2]</math>不存在,<math>\psi_Z[\omega](\omega\times2)[2]=\psi_Z[\omega](\omega[2])=\psi_Z[\omega](\omega+2).</math>这样避免了上文的无穷降链. | |||
本质上讲,展开一个fffz重点在于判断伪链. 故(3)以后均是这类例子. | |||
(3)<math>[\omega^2,\omega^2+\omega]</math>是否存在? | |||
<math>\omega^2+\omega</math>的末项为<math>\omega</math>,又<math>\omega^2>\omega</math>,存在. | |||
== 衍生版本 == | |||
上文介绍的版本称为<math>\rm{Strong}</math>版本。除此之外,还有<math>\rm{Actual}</math>版本和<math>\rm{Weak}</math>版本,各版本区别如下: | |||
=== <math>\rm{Actual}</math>版本 === | |||
1.除双元兼容第6条外,所有核都必须是关于<math>\omega</math>的 | |||
2.对于能合法而不必标准的写成“<math>\psi_Z</math>[#](X+n),其中X的末项等于<math>\omega</math>,n是正整数,#是任意序列(可以为空)”的形式的序数A,需遵守下列要求:(k可取全体小于<math>\omega</math>的序数) | |||
(1).当A处在[]中时,强制固定A关于<math>\omega</math>的k层核为A关于<math>\omega</math>的核(该核无视其它要求另算) | |||
(2).除(1)之外,强制固定A关于<math>\omega</math>的k层核为A本身 | |||
=== <math>\rm{Weak}</math>版本 === | |||
1.双元兼容第5条失效 | |||
2.所有核都必须是-1层的 | |||
== 分析 == | |||
主词条:[[fffz分析]] | |||
{| class="wikitable" | |||
|+fffz vs BOCF vs BMS | |||
!Fake Fake Fake Zeta | |||
!MOCF | |||
!BMS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(0)</math> | |||
|1 | |||
|<math>(0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(1)</math> | |||
|<math>\omega</math> | |||
|<math>(0)(1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(2)</math> | |||
|<math>\omega^2</math> | |||
|<math>(0)(1)(1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[\omega](\omega)</math> | |||
|<math>\omega^\omega</math> | |||
|<math>(0)(1)(2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{\psi_Z}[\omega](\omega+1)</math> | |||
|<math>\omega^{\omega+1}</math> | |||
|<math>(0)(1)(2)(1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[\omega](\omega^2)</math> | |||
|<math>\omega^{\omega^2}</math> | |||
|<math>(0)(1)(2)(2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[\omega](\psi_Z[\omega](\omega))</math> | |||
|<math>\omega^{\omega^{\omega}}</math> | |||
|<math>(0)(1)(2)(3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[\omega](\psi_Z[\omega](\psi_Z[\omega](\omega)))</math> | |||
|<math>\omega^{\omega^{\omega^{\omega}}}</math> | |||
|<math>(0)(1)(2)(3)(4)</math> | |||
|- | |||
|<math>\psi_Z(\omega)</math> | |||
|<math>\psi(0)</math> | |||
|<math>(0,0)(1,1)</math> | |||
|} | |||
{{默认排序:序数记号}} | |||
[[分类:记号]] |
2025年8月26日 (二) 20:41的最新版本
Fake Fake Fake Z(FFFZ),是由 yahtzee 于 2022 年提出,后续由国内的大数研究者夏夜星空完善的前沿记号。
定义
注意:FFFZ 的定义尚未完全确定,且有较为频繁的更改(大部分是修改一些小问题,比如简化、修错别字)。这里叙述最新一版(2025.7.26)的定义。
注意:部分概念的定义被修改为了等价版本。这些修改与原始文本之间是逻辑意义上的等价。
主体规则
FFFZ的合法表达式形如,极限基本列为。
- 如果存在,,其中
- 如果不存在,。其中定义如下:
- 如果,那么。
- 如果,那么是满足的最小非负整数。
化简规则
- ,
为了判定的存在性,定义以下概念:
名称解释
对于序列,记它的末项为。
对于序数,写出它的Cantor范式。称为的末项。
如果等于它的末项,称为简单序数,否则为复合序数。
对于非零简单序数,它形如:
- 如果是后继序数,称是型极限,或0级极限,等级为0。
- 如果不存在,称是型极限,或1级极限,等级为1。
- 如果存在,称是型极限,或2级极限,等级为2。
对于两个非零简单序数和:
- 如果的等级大于的等级,称比高等。
- 如果的等级等于的等级,称和同等。
- 如果的等级小于的等级,称比低等。
对于非零简单序数,它形如:
- 如果不存在,则的根为。
- 如果存在,则的根为。
对于非零简单序数,它形如,则它的根为。
对于序数:
- 如果它是复合序数,它形如,则每个被它直接包含。
- 如果它是非零简单序数,它形如,则每个均被它直接包含,也被它直接包含。
- 如果它是0,没有任何序数被它直接包含。
直接包含,记为。
接下来是几个较为复杂的定义。
末项,核与层数
对于非零序数和简单序数,关于的末项是以下两个序数中较大者:
- 是满足“,且存在序数使”的最大序数。
- 是满足“是简单序数且存在序数,使得”的最大序数。
- 如果上述两个规则中某条规则没有任何序数能够满足,那么忽视那条规则。
关于的末项记为。特别地,关于的末项与上文定义的末项等价,记为。
对于序数,序数,不小于-1的整数,关于的层核,记为,定义如下:
以下假设非零,是非负整数:
以下假设和都是非零简单序数,是非负整数,形如:
对于序数,其层数是一个非负整数,记为,定义如下:
层数可以简单的理解为“ψZ嵌套的次数”
对于非零序数,序数,关于的核记为,它定义为。
特别地,的核记为,它定义为。
双元兼容
对于序数和,依次进行以下判定:
- 如果,则存在。
- 如果和中至少有一个复合序数,则存在当且仅当存在。
- 如果,则不存在。
- 当时,存在当且仅当存在;否则,如果存在序列使得与,之一相等,且存在序数和序数使得且,则若存在那么存在
- 如果,则存在当且仅当的根存在;否则,如果存在简单序数和不小于-1的整数,使得且不存在非零序数和序列使得,则当的根存在时存在
- 如果存在两个序数,,,,属于基本列,且比高等,则存在
- 如果通过上述规则均无法说明存在,则不存在
多元兼容
对于序列,如果任取满足的,都有以下两个条件至少成立一个,则存在。
条件I:以下两个条件至少成立一个:
- 存在
- 且存在满足的,使得不存在
条件II:对于任何满足的,存在简单序数,不小于-1的整数,使得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成立:
- 存在,且
(好吧还没写完(因为看不懂)。除了这条规则(平移转移),特殊规则以及各种优先级,还要补不少定义域限制,比如“m为序数或空”之类)
直观解释
FFFZ的前几条规则是
类似于BOCF的规则。为了提升强度,我们需要引入“兼容”的概念。
“兼容”就是中括号里的东西(有时也叫“伪链”,伪即Fake),通过类似于“挡刀”的方式提升强度。举个例子:对取极限,得到的并不是,而是,中括号内出现了挡刀的。只有达到的第一个不动点时,才能得到。
当然,我们并不局限于只把一个序数放进兼容里。兼容里可以有多个序数,举个例子:对取极限,得到的并不是,而是。
从提升强度的角度考虑,我们当然希望设计一套规则,允许更多的兼容,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强度。但是,这样的规则并不是总是可行——考虑这样的规则:“任意一系列极限序数可以兼容”,那么我们有
无穷降链。
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,这些序数可以无限地兼容下去,形成无限兼容链。所以,我们希望的规则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:
1. 允许兼容存在,以提升强度。
2. 不允许某些兼容存在,以避免无限兼容链。
由于实际分析和构造的需要,我们还有第三个条件:
3. 允许某些关键节点的特殊兼容存在。
基于上述的理念,作者给出了上文提到的那一系列规则。
(未完待续。主要是补充一些概念的直观理解,比如“末项”之类的)
一些展开
(1)
注意到等价于,存在,故原式=. 这印证了前文里伪链存在的必要.
(2)[2]
让我们检验一下是否存在.
的末项为,的末项为. 化简完后为.
第一条:,不行
第二条:为简单序数,不行
第三条:,不行
第四条:[n,m]=[1,1],这是什么?
第五条:,后面的第一个条件不成立,还不行
第六条:同等,仍然不行
故不存在,这样避免了上文的无穷降链.
本质上讲,展开一个fffz重点在于判断伪链. 故(3)以后均是这类例子.
(3)是否存在?
的末项为,又,存在.
衍生版本
上文介绍的版本称为版本。除此之外,还有版本和版本,各版本区别如下:
版本
1.除双元兼容第6条外,所有核都必须是关于的 2.对于能合法而不必标准的写成“[#](X+n),其中X的末项等于,n是正整数,#是任意序列(可以为空)”的形式的序数A,需遵守下列要求:(k可取全体小于的序数) (1).当A处在[]中时,强制固定A关于的k层核为A关于的核(该核无视其它要求另算) (2).除(1)之外,强制固定A关于的k层核为A本身
版本
1.双元兼容第5条失效 2.所有核都必须是-1层的
分析
主词条:fffz分析
Fake Fake Fake Zeta | MOCF | BMS |
---|---|---|
1 | 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