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/关闭搜索
搜索
打开/关闭菜单
223
68
64
2725
Googology Wiki
导航
首页
最近更改
随机页面
特殊页面
上传文件
打开/关闭外观设置菜单
通知
打开/关闭个人菜单
未登录
未登录用户的IP地址会在进行任意编辑后公开展示。
user-interface-preferences
个人工具
创建账号
登录
查看“︁Y序列”︁的源代码
来自Googology Wiki
分享此页面
查看
阅读
查看源代码
查看历史
associated-pages
页面
讨论
更多操作
←
Y序列
因为以下原因,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:
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:
用户
、
评审员
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。
'''<math>\mathrm{Y}</math>序列''',一般指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,一种[[Beklemishev's Worm|Worm]]型序数记号。 == 定义 == === 合法表达式 === 一个合法的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表达式是以 1 开头的正整数序列,即形如 <math>(a_1,a_2,\cdots,a_n)\quad(n,a_1,a_2,\cdots,a_n\in\N,a_1=1)</math> 的序列。 例如:<math>(1,4,6,4)</math>和<math>(1,1,4,5,1,4)</math>都是合法的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表达式,而<math>(1,2,\pi)</math>不是。 === 结构 ===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的合法表达式可分为'''零表达式'''、'''后继表达式'''和'''极限表达式'''。 * '''零表达式'''指<math>n=0</math>的表达式,即空序列; * '''后继表达式'''指<math>n>0,a_n=1</math>的表达式,即末项为1的非空序列; * '''极限表达式'''指<math>n>0,a_n>1</math>的表达式,末项不为1的非空序列。 对于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的一个极限表达式<math>(a_1,a_2,\cdots,a_n)</math>,定义以下术语: ==== 行标与列标 ==== 设想我们在一个无限大的矩阵下工作,从左往右是第1,2,...列,从下往上是第0,1,...行。'''与 <math>\mathrm{0-Y}</math> 不同的是:''' * 行标现在可以是一个超限序数,例如第<math>\omega</math>行。 * 一些项现在可以不赋予任何数作为取值,这些项称为空项,记作<math>\varnothing</math>。''' 第<math>\alpha</math>行第<math>j</math>列的项记为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。 初始时,我们有<math>x_{0,j}=a_j</math>,<math>1\leq{j}\leq{n}</math>。 ==== 后继序数行的父项 & 阶差项 ==== 对于后继序数<math>\alpha+1</math>和非空项<math>x_{\alpha+1,j}</math>,它的父项是与它位于同一行,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最右侧非空项<math>x_{\alpha+1,k}</math>: * <math>k<j</math>且<math>x_{\alpha+1,k}<x_{\alpha+1,j}</math>。 * <math>x_{\alpha,k}</math>是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的祖先项。 这里“祖先项”的定义类似于[[BMS]]:一个元素自己,以及它的父项、父项的父项、父项的父项的父项......共同构成它的祖先项。 对于第0行的项<math>x_{0,j}</math>,它的父项是与它位于同一行,且同时满足<math>k<j</math>和<math>x_{0,k}<x_{0,j}</math>的最右侧项<math>x_{0,k}</math>。 如果满足上述条件的项不存在,那么<math>x_{\alpha+1,j}</math>(或者<math>x_{0,j}</math>)的父项不存在。特别地,等于1的项的父项不存在。 对于任何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,项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: * 如果它有父项<math>x_{\alpha,k}</math>,则它的阶差项为<math>x_{\alpha+1,j}=x_{\alpha,j}-x_{\alpha,k}</math>。 * 如果它没有父项,或者为空项,它的阶差项为<math>x_{\alpha,j}=\varnothing</math>。 由于第<math>\alpha</math>行的项的阶差项构成了第<math>\alpha+1</math>行,称第<math>\alpha+1</math>行的序列是第<math>\alpha</math>行的序列的'''阶差序列'''。 ==== 极限序数行的父项 & 提取 ==== 上述定义只给出了后继序数行的项的取值和父项关系。接下来给出极限序数的情形: 设极限序数<math>\alpha=\beta+\omega<\omega^2</math>,<math>\beta</math>为极限序数。则定义项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如下: 取出最大的非负整数<math>p</math>使得<math>x_{\beta+p,j}</math>不为空项,则<math>x_{\alpha,j}=x_{\beta+p,j}</math>。这些项<math>x_{\beta+p,j}</math>称为主项。 对大于1的项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定义如下概念: # 设<math>x_{\alpha,j}=x_{\beta+p,j}</math>,令<math>a=j</math>。 # 设<math>x_{\beta+p-1,a}</math>的父项为<math>x_{\beta+p-1,k}</math>。如果<math>x_{\beta+p-1,k}</math>是主项,或者<math>x_{\beta+p,k}</math>是主项,称<math>x_{\alpha,k}</math>是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的拟父项。 # 否则令<math>a=k</math>并回到第2步,直到找到某个主项,设其列标是<math>l</math>,称<math>x_{\alpha,l}</math>是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的拟父项。 对于极限序数<math>\alpha</math>和大于1的项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,它的父项是与它位于同一行,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最右侧项<math>x_{\alpha,k}</math>: * <math>k<j</math>且<math>x_{\alpha,k}<x_{\alpha,j}</math>。 * <math>x_{\alpha,k}</math>是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的拟祖先项。 这里“拟祖先项”的定义是:一个元素自己,以及它的拟父项、拟父项的拟父项......共同构成它的拟祖先项。 如果满足上述条件的项不存在,那么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的父项不存在。另外,等于1的项的父项不存在。 以上定义项<math>x_{\alpha,j}</math>时,将所有位于<math>\beta</math>到<math>\beta+\omega</math>之间的行中每一列的最上方非空项取了出来,并“提”到了<math>\alpha=\beta+\omega</math>行(还保留了其下的一些父项关系),这就是'''提取(Extraction)'''的含义。 ''注:此处的“主项”,“拟父项/拟祖先项”是编者引入的等价的临时定义。在主流的定义与教程中,通常使用山脉图(见下文)定义此部分内容。'' ==== 末列与坏根 ==== 第<math>n</math>列称为'''末列'''。 对于末列的某一项<math>x_{\alpha,n}</math>,它的父项设为<math>x_{\alpha,r}</math>。如果在计算到某行(第<math>\gamma</math>行)时有<math>x_{\gamma,n}-x_{\gamma,r}=1</math>,则称<math>a_r</math>为'''坏根''',称第<math>r</math>列为'''根列'''。 以上给出了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极限表达式<math>(a_1,a_2,\cdots,a_n)</math>的完整寻找坏根流程。 == 山脉图 == ''此部分内容来自梅天狸的知乎内容'' === 1,3前的Y序列山脉图 === 这一部分的1-Y,山脉图与0-Y是相当相似的。区别仅在于,每个序列的1在阶差序列中将不再是1,而是空项。例如,<math>Y(1,2,4,5,7)</math>的阶差序列为<math>(\varnothing,1,2,1,2)</math>,二级阶差序列为<math>(\varnothing,\varnothing,1,\varnothing,1)</math>,山脉图如图1所示。找父项时,如果沿左腿向下走一步之后无法向上走,那么认为这一项在当前行不存在父项。例如在图1中,如果右上角的是2,那么它找父项时不能连续沿左腿向下走两步再沿右腿向上两步,找到前面的1。(仅用来举例,实际上右上角是2的时候不标准) [[文件:v2-b67049dc75cd6f4cdea1bd80ec4a1e0f 1440w.png|center|图1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,Y(1,2,4,5,7)的山脉图</pre> 再来个<math>Y(1,2,4,8,10,7,12)</math>的例子,如图2。可以看到除了会出现缺项以外,这部分的1-Y山脉图规则和0-Y没什么不同。 [[文件:v2-a27b4b147b696d0029d6f2f2898e858f 1440w.png|center|图2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2,Y(1,2,4,8,10,7,12)的山脉图</pre> === 1,3后的Y序列山脉图 === 对于一个Y序列的山脉图,它被展开完全的一大特征是所有列的最上层都为1。但按照前一部分的规则,展开<math>Y(1,3)</math>的结果会是这样,如图3: [[文件:v2-8a4d66f125b135b47eebf08ff0e3ea69 1440w.png|center|图3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3</pre> 此时,第二列的最上层是2而不是1,表明展开未完全。但这一层,又已经只剩它一个数,它没有同一层的父项。因此,我们需要添加新规则以继续展开它。 这个新规则,便是1-Y的核心“提取”。 所谓提取,指的是将山脉图所有列最上层的数取出来构成一个新的序列,同时保持原来的父项关系。用稍复杂的<math>Y(1,3,7,14,7,13)</math>举个例子,如图4: [[文件:v2-8695e518d24ed87fef09adac5bbd1466 1440w.png|center|图4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4,Y(1,3,7,14,7,13)的山脉图(提取前)</pre> 我们从上面这个山脉图中,能提取出的新序列就是<math>(1,2,2,1,2,2)</math>。所谓的“保持原来的父项关系”,指的是这个提取出的新序列,在寻找待定父项时要回到原来的山脉图中寻找。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,新序列最后两项的2的父项都是首项的1,而不是第四项的1。 把这些信息画在一个山脉图上,会像这样,如图5: [[文件:v2-565896c533c7b73bc69dc8e1a86a470b 1440w.png|center|图5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5,Y(1,3,7,14,7,13)的山脉图(提取后)</pre> 这里的虚线表明经历了一次提取操作。这些灰色的“右腿”将原山脉图每一列顶端的项和提取序列对应的项相连,灰色的“左腿”由这些顶端项沿原山脉图中的左腿向下走一步,再沿右腿向上走一步,重复这个过程直到遇见另一个顶端项得到。由于这些“左腿”和“右腿”不直接表示父项关系,所以用灰色表示。现在,要找提取序列中某一项的父项,也只需要像之前我们做的那样,先沿灰色的左腿向左下,再沿灰色的右腿向上就可以了。 对提取序列再次取阶差、作山脉图,直到每一列的最上端都为1为止,就得到了完整的山脉图。例如,下面是<math>Y(1,3,7,14,7,13)</math>的完整山脉图,如图6: [[文件:v2-e5f766fbe6373b5b5e6582d3187c379d 1440w.png|center|图6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6,Y(1,3,7,14,7,13)的完整山脉图</pre> 如果提取后的序列作山脉图之后,仍不能使每一列最上端都为1,那么就需要再次提取。下面的<math>Y(1,4,11,21)</math>就是一个要提取两次的例子,如图7: [[文件:v2-c6ae6da7293037ad17d6082b6d98932e 1440w.png|center|图7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7,Y(1,4,11,21)的山脉图</pre> 网站[https://naruyoko.github.io/whYmountain/ whY mountain]可以绘制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的山脉图。 == 展开 ==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的展开难度远高于[[0-Y]]。 对于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的极限表达式<math>\mathrm{Y}(a_1,a_2,\cdots,a_n)</math>,其基本列第<math>q</math>项可按以下方式确定: 先作出其山脉图,求出根列<math>r</math>,根列右侧的结构称为'''坏部'''。 设序列一共进行了<math>m</math>次提取操作,此时山脉图被分为<math>m+1</math>层,第<math>k</math>层的行标位于<math>\omega(k-1)</math>和<math>\omega k</math>之间。 <math>\mathrm{1-Y}</math> 的展开是从上到下逐层进行的。 对于最上面一层,其展开规则和 <math>\mathrm{0-Y}</math> 类似: # 先将末列行标第二大的项<math>x_{\omega m+p,n}</math>减1(行标最大的项为1),删除本层坏部第<math>\omega m+p</math>行以下元素的数值。 # 将本层的坏部平移并复制在山脉图末尾,复制<math>q-1</math>次。“坏部平移”是指左右腿及端点同时平移 # 特别地,如果某一条左腿的端点位于根列左侧,复制时左腿的端点不向右平移。 # 接下来,从根列右侧开始从上到下,每一行从左到右填入数字。对于某个位置,若其向上通过右腿移动到值为<math>x</math>的项,然后向左下通过左腿移动到值为<math>y</math>的项,则这个位置应填入<math>x+y</math>。 第<math>k(1\le k \le m)</math>层山脉图的展开需要引入几个概念<ref>Suzuka梅天狸:Y序列专题(4)——让我们请出主角登场(下) ,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71375564</ref>:顶点元素、平移边、轮廓边、参考边。 顶点元素的定义如下:从本层根列的主项出发,重复“沿左腿向上走一步,再沿右腿向下走若干步(终点的行标不能低于起点)”,得到的所有主项称为顶点元素。或者说,顶点元素是在提取之后以根列为“拟祖先项”的主项。 平移边、轮廓边、参考边的定义和顶点元素有关: * '''轮廓边''':从一个顶点元素出发,重复“沿左腿向上走一步,再沿右腿向下走一步”直至无路可走,中间经过的所有边称为轮廓边。 * '''平移边''':根列右侧的非轮廓边称为平移边。 * '''参考边''':从本层根列的主项出发,得到的所有轮廓边称为参考边。取基本列第<math>q</math>项时,根列右边的结构需要循环复制<math>q-1</math>次。在每一轮复制的过程中,三种边的行为如下: * 平移边只需要简单地向右平移。特别地,若左腿的端点位于根列左侧,则左腿的端点保持不动。这一点和 <math>\mathrm{0-Y}</math> 的规则类似。 * 轮廓边在向右平移的同时,还需要向上提升它的高度。具体来说,提升的高度为最右列和根列顶点元素的高度差。 *参考边在向右平移后,还要向上复制,用来填补平移边和轮廓边之间的空隙。 在所有的边复制完成之后,我们还是按照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的顺序向山脉图填入数字。 首先,本层每一列最上方的项等于上层最底行(即第<math>\omega k</math>行)对应项,即保持虚线两端的对应关系 填充完最上方的数字之后,按照之前相同的规则继续填充其它项,就得到了第<math>k</math>层的山脉图。 从第最上面一层开始,依次对每一层进行复制和填充,直到填充完第1层,得到第0行的序列就是<math>\mathrm{Y}(a_1,a_2,\cdots,a_n)</math>的基本列第<math>q</math>项。 举例: [[文件:v2-8ea9da29bb778a9d577ae4f7455bb442 1440w.png|center|图8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8,Y(1,2,4,8,10,8)的山脉图</pre> Y(1,2,4,8,10,8)的展开:首先,画出山脉图如图8: [[文件:v2-04b98bfa0936f5757b7d1e857f9af1de 1440w.png|center|图9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9</pre> 图中,标红的1便是根元素。把它所在的行按照0-Y规则展开为1,2,1,1,2,1,1,2,1,1,……,随后从上向下逐行复制山脉图,得到展开式。注意:第二行靠右侧的2父项位于根列左侧,它始终维持不变,如图9 Y(1,3,4,3)的展开:首先,我们画出它的完整山脉图,如图10: [[文件:v2-01ca19613eeac67784c67ace55bb749e 1440w.png|center|图10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0</pre> 用红色标出了这个序列的根元素,可以看到,它位于最左列。因此,最左列是这个序列的根列。接着,我们展开上半部分,同时对下半部分的元素进行标注,如图11: [[文件:v2-366835de9c43f63f82380de5173fb47d 1440w.png|center|图11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1</pre> 在这个序列中,下半部分的所有边都是轮廓边,因为它们都可以由最左侧的顶点元素 沿左腿向上一步之后沿右腿向下一步,并重复这个过程得到。这对我们来讲毫无疑问是个好消息。 接着,我们把这些轮廓边向右复制,同时向上提升高度。由于最右侧的顶点元素位于第二行,而根列的顶点元素位于第一行,所以每次复制的时候,我们都需要把这些边向上提升一行。如图12 [[文件:v2-f8ad04d9e2e37fab0f5ae88cd77e9cde 1440w.png|center|图12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2</pre> 现在,我们可以看到山脉图下半部分的右下方出现了空隙。这些空隙就需要我们使用参考边填充进去了。找出参考边,并进行复制,直到空隙被填满。如图13: [[文件:v2-4af19259d110b19974cc14a92acc1527 1440w.png|center|图13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3</pre> [[文件:v2-94284efe95c3e9a6a79f49acc335d4ac 1440w.png|center|图14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4</pre> Y(1,3,4,2,5,6,5)的展开:首先,还是画出它的山脉图,如图14 这次的根列是第四列。展开最上层。这次的轮廓边只有两条了。底下的那些通通是平移边。进行向右的复制,同时提升轮廓边的高度。在这个例子中,依旧是每复制一次,高度提升一行。如图15: [[文件:v2-cd1ff02db7ebfe3f4d3b73d4bbb6a0da 1440w.png|center|图15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5</pre> 找到参考边,复制,填满空隙。注意第六列的1在复制时不向上提升。如图16 [[文件:v2-86605a0fb0e63cc168cd3bd31c1c4267 1440w.png|center|图16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6</pre> [[文件:v2-4c562d36df45c83b3212af01f38eaec9 1440w.png|center|图17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7</pre> Y(1,4,9,4)的展开:先画出山脉图。如图17 展开上层,标注中层。如图18 [[文件:v2-b2a2c40d30044a456d266a748f9454d6 1440w.png|center|图18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8</pre> 复制中层的轮廓边和平移边(这个例子中没有)。把参考边填进去。如图19 [[文件:v2-8e90467f32cfc627f9e3d5c9f0dc2a77 1440w.png|center|图19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19</pre> 现在我们完成了中层的展开,只需要再重复一次就大功告成了。由于这部分操作没什么不同,就一步到位了。如图20 [[文件:v2-c9537353c15a43bb98e60a25381fb7f8 1440w.png|center|图20]]<pre style="border:0;margin:0;background-color:inherit;padding:0;font-family:inherit;width:100%;text-align:center">图20</pre> == 强度分析 == 主词条:[[Y序列 VS TBMS]]、[[Y序列 VS BTBMS]]、[[fffz分析]] 对Y序列进行强度分析是一个微妙的事情——它已经是[[googology]]最强的记号之一了,有能力和它对照的记号大多是与它类似的山脉型记号(如[[MBO|MN]]系列、[[MMS]]、[[ω-Y]]等),只有[[Fake Fake Fake Zeta|fffz]]、[[FOS]]、[[LTY#BLP|BLP]]等记号与其不存在表面上的相似性,但它们要么定义不全,要么分析困难。这里展示一些Y序列与TBMS的对照的关键节点。 {| class="wikitable" |+ !Y序列 !TBMS |- |1,3 |<math>(0)(1^\omega)</math> |- |1,3,2,5,4 |<math>(0)(1^\omega)(1,1)</math> |- |1,3,3 |<math>(0)(1^\omega)(1^\omega)</math> |- |1,3,4 |<math>(0)(1^\omega)(2)</math> |- |1,3,4,2,5,6,5 |<math>(0)(1^\omega)(2)(1^\omega)</math> |- |1,3,4,2,5,7 |<math>(0)(1^\omega)(2,1)</math> |- |1,3,4,2,5,7,5 |<math>(0)(1^\omega)(2,1^\omega)</math> |- |1,3,4,2,5,7,10 |<math>(0)(1^\omega)(2,2)</math> |- |1,3,4,2,5,7,10,5 |<math>(0)(1^\omega)(2^\omega)</math> |- |1,3,4,2,5,7,11 |<math>(0)(1^{\omega+1})</math> |- |1,3,4,2,5,8 |<math>(0)(1^{\omega^2})</math> |- |1,3,4,2,5,8,8 |<math>(0)(1^{\omega^3})</math> |- |1,3,4,2,5,8,10 |<math>(0)(1^{\Omega})</math> |} == 参考资料 == {{默认排序:序数记号}} [[分类:记号]]
返回
Y序列
。
查看“︁Y序列”︁的源代码
来自Googology Wiki